树立好医风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树立好医风

心系病患,爱洒人间

浏览次数:日期:2018-11-23 10:16:57

夜深了,月明星朗,薄云如纱。

关了电脑的陶国全,毫无睡意,明天这例复杂的大手术,终于可以稳操胜券了。他抬头欣赏这迷人夜景,嘴角浮起了微笑。

“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”,此时此刻,这句话再次回荡耳边,仿佛天籁传来。抑或同样出生于淮安区吧,医学先辈吴鞠通的这句名言,从看到第一眼,就深深融进他的血脉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地处淮河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自古名人辈出,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儿女:吴承恩、梁红玉、关天培、吴鞠通,更有一代伟人周恩来。

陶国全是听着这些英雄故事长大的,他们的伟大思想,爱国情怀,深深熏陶着他幼小心灵,他为家乡感到骄傲。尽管出生贫寒,但上苍对他格外偏爱,大地也赋予他十足灵气,让他聪颖过人,心灵手巧,明理懂事。这个爱问为什么的小男娃,是人见人爱、村里公认的好孩子。

陶国全童年是快乐的,因为有非常疼爱的爷爷,给他讲故事,看他画图画,听他唱儿歌,是他最好的“小伙伴”。可十岁那年,爷爷不幸患了重病,次年就离开了人世。那一天,刚放学的陶国全书包来不及放,跪在地上摇着爷爷的胳膊,哭成了泪人。

懵懵懂懂的他听父母说,爷爷是因得了癌症去世的。于是他恨透了这个病魔,暗暗立志,将来要为爷爷报仇!  

坚定的理想为他增添了无穷力量,德智体全面发展,语数外门门优秀。1997年,18岁的陶国全迎来了人生第一块里程碑,——他如愿以偿地考入镇江医学院,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医学生。

他本以为能像很多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一样,放松一下,可不曾想医学之难。一本本厚厚的教科书,比砖头还沉,血管、神经、组织、细胞,错综复杂,如同迷宫。更要命的是还要面对很多标本,刺鼻的福尔马林,可怕的尸体脏器,一度让他恶心呕吐,难以入眠。

困难没有吓倒年轻气盛的陶国全,反而激起了斗志。他像一块巨大海绵,贪婪地吸纳知识。他把自己泡在图书馆、实验室、标本库,如痴如醉,乐此不倦。毕业后,他自愿来到家乡医院,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。

可没多久,刚工作的兴奋劲就消失了。二十世纪初的乡镇卫生院,医疗设施低级简陋,团队水平参差不齐,陶国全使尽浑身解数,也难凑效。一次,一位患者因消化道大出血,抢救无效,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。精疲力尽的陶国全难过极了,深深痛惜。如果医院库血多一点,如果急诊手术找出血点,病人不是没有希望的,可在眼前的这个小医院,根本无法实现!看着那个顿失母爱的小男孩,抓着妈妈冰凉的手嚎啕大哭,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,眼泪再也控制不住,像决堤的洪水。

走还是留?陶国全的内心在煎熬。一边是待他如亲人的领导同事,还有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。而另一边,是他远大的志向。两年下来,陶国全越来越意识到,他的舞台不在这,这里无法实现他救死扶伤的愿望。每每面对充满期待的眼神,甚至下跪的痛哭哀求,每每看到鲜活生命被死神夺走,——从他们的手里,年轻医者的心都无比地痛,无奈、自责、悲伤,波涛汹涌,撞击他的良知。真的,他一点不比家属好受,因为只有他最清楚,那些貌似合理的原因,实际上多数是可以改变的。

还是走吧,陶国全决心已定,为了不再忍受这样的折磨,为了给病人带来更好的救治,为了更多不该早早画上休止符的生命!

2003年秋,已经成为南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的陶国全,边散步边熟悉这个陌生的校园。

他很奇怪,内心如此平静,远不比考上医学院时的兴奋。相反,倒是有点沉甸甸的,也许日积月累的责任和使命,已经变成了一块块无形的石头,压得他丝毫轻松不起来。

眼前的这座高等学府,内外环境优雅,人文气息厚重,多么美好啊。特别是这棵松柏,高大葳蕤,直插云霄,叹为观止。陶国全多情地仰望着,抚摸它粗壮的树干,深深吸上一口饱含负离子的空气,为自己加油鼓劲:我也要做一棵这样的树!

接下来的三年,他将在这里度过。他知道,每一节课程,每一场实验,每一次提问和辩论,每一个清晨和傍晚,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分钟,他都不会轻易放过。这儿是提升自己、锻造自己的学府,同样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。不管走到哪,你都是一名白衣战士,用不同方式、不同武器、不同策略,像病魔发起进攻。陶国全不由攥紧了拳头,对自己说。

三年的时光,弹指一挥间。

学成归来的陶国全,眉宇间充满了自信和笃定,他以遥遥领先的成绩成功应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。在这苏北影响最大的医疗机构,我们有理由相信,他会用自己的实力,以及满腔的爱,为医院的“双一流”锦上添花。他需要这样的平台,医院更需要这样的人才。

细心的病人会发现,胃肠外科来了个小伙子,查房时听得最认真,换药时动作最轻柔,与病人交流最有耐心,每天上班最早的是他,下班最晚的是他,到病床边最勤的还是他。渐渐地演变成:病人最信任的是他,同事最喜欢的是他,专家最欣赏也是他。

花开花落,春去春来。在这片底蕴丰厚的医疗沃土上,几年的潜心苦学,日夜的埋头实干,使得陶国全迅速成长起来,如雨后春笋,脱颖而出,长势喜人。他已能独立完成常规胃肠道肿瘤根治,手术做得游刃有余,非常漂亮,同仁不得不刮目相看。

可是问题又来了。每当给病人换药时,那刺眼的刀疤都让他浑身不适。尽管缝得十分细致,他依然觉得很丑陋。而有些病人因肥胖、高血糖、体质差,刀口迟迟不愈合,甚至伴发感染,让他不能直视,——像是病魔对他发出的狰狞嘲笑。尤其面对病家千恩万谢时,更令他深感不安,甚至惭愧。

怎样才能把这只“大蜈蚣”消除,让病人康复更快,不因手术影响自信,活得更有尊严,更有质量?

答案,陶国全当然知道,那就是腹腔镜。三个小孔,导管伸进腹腔,切除并取出病变组织。创伤小,恢复快,疤痕几乎看不出,但对医者要求极其高。在北上广大医院已逐步开展,而淮安这样的三四线城市,即便作为龙头老大的市一院,以目前状况,实现这样的突破,距离还是有点远。

难度当然有,但事在人为。不能再犹豫了,他必须勇挑这个重担。陶国全的想法,很快得到院科两级领导的支持,于是他信心更足了。真的,实在不是他喜欢“不安分”,每次都是“不安分”上门找的他,对于这一点,陶国全对自己也只能无奈地呵呵了。

天高气爽,瓜果飘香。这一天,陶国全心情跟天气一样轻松,少有的开朗。一年四季,他最喜欢的应该就是秋天,都说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,尽管他“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”,但春华秋实的季节,总能带给他满满的喜悦。

2010年的这个秋季,陶国全的收获是一张博士录取通知书——来自赫赫有名的胃肠微创外科李国新教授。此次考取相当不易,因为他是科室中流砥柱,经常忙得累到不行,幼小的孩子也老黏他。另一方面,这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教授,对博士生选拔标准之高,竞争之激烈,超乎想象。但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,陶国全只能全力以赴,他必须战胜病魔那狰狞的嘲笑。

天道酬勤,他再一次如愿以偿。读博期间,为了掌握技巧,他竟别出心裁地自制简易腹腔镜,每天操练,坚持不懈一年多。因为表现出色,导师青睐,他很快应邀赴闻名遐迩的香港微创外科中心交流。谁也不会想到,操着一口流利英语,与世界顶尖医学大咖侃侃而谈的年轻人,竟来自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小城。

 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所有的成功,都是水到渠成。

理论加实践几个轮回,一身功夫该是何等了得?所以,面对陶国全接二连三的辉煌成就,你就不用大惊小怪了:

2011年完成苏北地区首例腹腔镜全胃切除;2012年全国胃肠道微创手术竞赛荣获优胜;2013年荣获“国自然”青年基金,——实现淮安市外科系统国家级课题“零”的突破;2014年高分荣获首届“中国淮医新星”奖;2016年荣获市卫生系统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奖励,同年经层层选拔,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至世界著名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研修深造;2017年课题入选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激励计划;2018年课题再次荣获“国自然”面上项目——至此,不到40岁的陶国全,以两项“国自然”缔造了淮安医学史上的神话!

与此同时,标兵、先进、人才、委员等荣誉或头衔也接踵而来,慕名求医的患者四面八方,挤破门槛。

令人艳羡的这些,陶国全并不怎么在意。他脑子里只有“一根筋”:怎样把病人看好,怎么让亲属满意,怎样让人少得这样的病,怎样让这样的病可预防、可治疗、可控制,怎样降低成本、提高疗效、改善预后?门诊、查房、手术、教学、科研、交流,尽管忙得不可开交,可只要稍得闲暇,陶国全满脑子琢磨的,都是这些。

熟悉陶国全的人都知道,他是一个朴素、谦逊、低调的人,他对工作满腔热情,他对病人关怀至备。因为他心里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,这团火,点燃了自己,更照亮了别人。

感谢上苍,让淮安大地诞生这样一位杰出的医学人才,他心系病患,他爱洒人间。此乃这座城市的幸运,更是众多患者的福音!

(丁碧凤)